最新公开信息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发布时间:2017-09-01来源:校长办公室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配套制度的关键时期,也是努力创建多科性、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学校2016年至2020年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学校各类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重大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坚持“特色办学、质量立校、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切以服务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复合型培育和国际化实践为双驱动力,持续践行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认真克服学校发展瓶颈,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综合改革和特色发展。

学校明确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特色类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智慧化校园氛围营造为保障,突出学科专业发展的复合型建设,逐步形成以语言文学、经济及管理类(商科类)为优势学科,以法学、艺术学及教育学为特色学科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全面贯彻“贤者为德,达者善事”的校训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得到社会与国际认可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

进一步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元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教育教学回归育人本原,用足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全员育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坚持内涵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将个人教学科研发展与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办学方向相结合,有效形成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科研的长效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素养与能力,整体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坚持特色发展

实践复合融通理念,全面强化外语基础技能、学科基础知识的培育,提升领域通识教育层级的拓展和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创新“外语+”语言类复合型人才和“+外语”综合类复合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国际知名大学之间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国际化情怀育人的影响力。

(三)总体目标

紧密结合上海“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的需求,依托上海崇明地区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区位优势,坚持复合型培育和国际化实践双轮驱动,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办成一所多科性、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本科民办大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跻身中国先进民办大学行列。

1.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通过五年建设,学校初步完成崇明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两翼齐飞共进的智慧校园办学格局;学校着力打造一套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全员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氛围;学校认真实践依法依规办学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形成有效二级管理的质量绩效模式;学校注重培育国际化视野的交流合作体系,形成长期稳定发展的国际学业深造综合优势;学校全面落实教职员工队伍的培育和激励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能力卓越、符合需求的优质资源。

2.办学规模定位

2020年,在校本科生达到8000人左右,留学生实现零的突破。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学科专业布局定位

逐步形成以语言文学、经济及管理类(商科类)为优势学科,以法学、艺术学及教育学为特色学科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1.明确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认真比对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发展定位,科学确定学校在二维分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找准服务面向的领域和行业,发展特色专业,以“外语+”语言类复合型人才和“+外语”综合类复合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育。

2.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据《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做好章程的修订,理顺董事会、校长、党组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权利主体的关系,健全学校决策机制,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信息公开,建立权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有序的学校权力体系。

进一步调整学校与二级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根据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优化行政管理结构,精简办事流程和审批事项。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

根据上海高校二维分类体系,制定教师教学科研管理业绩全方位考核办法和聘任制度;完善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淡化管理人员行政级别,探索实行职员职级制度,推进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正常薪资增长机制,完善年金制度;探索建立学校骨干教师从教奖励激励制度。

(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构建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共同体,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城平台建设计划,打造“中国系列”品牌课程。深入开展高校课程思政试点,推进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与研究,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应,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4-2018年)》《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2016-2020年)》。

2.做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顺应健全高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的需求,加快推动学校在“春季高考”中实践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考试改革,努力在“三校生高考”和“专升本”等考试中为学校按照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特殊需求选拔学生创造条件。

3.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学校英语教学综合改革工程,正式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等系列计划。积极协同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争取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学校各个专业对标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国际标准建设本科专业,鼓励参加国际专业认证。

推动学校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加强综合素养课程建设,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加强本科课程建设,完善课程模块建设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全英语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提高通识课程、实践实训课程、选修课比例,加大新型特色课程的开发力度;探索建立线上学习支持机制,积极推动数字化网络课程建设,推进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引导学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需求,逐步改革教学方式,激励教师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外学习、实习等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变学生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方式改革,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教研环境、模式与机制建设。

4.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将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要求纳入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要求。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新实践。完善学校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投导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新业态下自主创业,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推广平台。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5.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专业发展

试点探索学校的教师激励计划,强化教学激励机制,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实验实践等方面的改革,将全员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人事制度、职称评聘等制度改革,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基本条件,将教师在课程、教材、案例建设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面的工作纳入聘任考核体系。

支持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工作部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路径和激励机制,健全“入职门槛—职初培养—专业发展—职业提升—荣誉成就”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一支有行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兼职。

6.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机制

进一步健全督导评估和质量评估制度。制定学校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学位授权点评估为主要形式,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制度,建立评估、监测的公示、约谈、奖惩和整改制度。

认真参与以专业评估为基础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争取“十三五”期间完成三分之一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建设任务。

健全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形成常态机制。建设学校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各类教学质量数据库,定期发布各类质量报告,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知识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

1.落实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全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启动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建设,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需求,促进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

 “十三五”末,年均课题总量达到100个左右,其中横向课题占比明显增加,横向课题总经费达到20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上实现零的突破;发表各类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达到200/年,产出一批实用性专利和若干发明专利。

逐步形成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顺利通过上海市普通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评估。

2.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强文化软实力。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挖掘和保护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上海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主动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提供人才支持,为上海文化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四)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1.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影响力

建立健全教师、学生海外互访、交流机制,在若干领域形成学生交流品牌。积极参与上海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计划、教师海外访学计划。健全学生海外学习支持机制,建立学生海外学习实习经费分担机制。

2.加快崇明校区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力

加快启动崇明校区二期和三期建设,依托崇明2040规划的有力支撑,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建设满足国家本科教学评估要求的数字化、智慧化校园。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发挥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作用、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的执行作用、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形成相应的决策事项讨论与落实机制;在学校董事会领导下,构建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协调规划的落实。

加强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聘请校内外教育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专家,参与实施规划建设咨询、评审等事宜,并将评估、监测情况和相关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经费保障

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合理确定学校成本核算与分担办法,稳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重大教育项目引入市级经费投入。

定期开展学校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建立教育投入评估咨询机制,推进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的投入机制改革。

(三)平台保障

搭建多种形式的共享平台。支持构建协同发展、自主发展的高校联盟,推动建立高校间的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成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加强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支持体系,建立全校统一、完整的信息平台,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建立全校层面规划实施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指标监测评价制度和机制,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满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