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开信息

上外贤达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学科建设规划篇)

发布时间:2019-09-12来源:学术委员会

一、“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办学基础;推进转型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外语优势,打造办学特色。

必须加强教育内涵建设:教学以学生为本,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义,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立场,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能力培养;办学以教师为本,强化教师和管理两支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的理念,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注重绩效导向、鼓励创新实践,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突破制约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共性难题。

必须强化学校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意识: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必须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和能力: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外语教育优势,加快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地区最受欢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形成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为特征的学校教育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扩展贤达品牌的影响力。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的办学定位

十三五”是学校的转型发展时期。到2020年,学校转型发展为一所多科性、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的专业布局合理;商科和外语教学特色鲜明;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需产学研用”深度对接,教育国际化达到国内民办高校一流水平。

学校的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毕业生有社会责任感,善于学习、适应变化、勇于创新创业;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技术;掌握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教学评估合格,办学特色鲜明,转型发展成功:

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2020年,成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019年,学校各本科专业通过上海市本科专业合格评估;

202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学校本科教学评估;

2020年,学校拥有2个以上由国家批准立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20年,学校结合上海和崇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整体搬迁至崇明校区,以需求为导向的本科专业数达到25个左右,专业方向达到30个以上,在校本科生达12000人左右。

四、“十三五”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基于对教育内涵发展的国际趋势、国家和上海市对外向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目前实际情况的考虑,学校“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强治理”,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提升治理能力;“补短板”,力争通过教育部的学校层面的本科教学评估和上海市的本科专业层面的教学合格评估;“增特色”,进一步打造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促转型”,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要聚焦学校的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校专业布局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上海和崇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5个应用型学科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群(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学、音乐学等),依托并服务于上海和崇明地区幼儿教育和健康服务事业的专业群(学前教育、健康经济管理等),依托并服务于崇明生态度假旅游业的专业群(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依托并服务于上海和崇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新闻学、广告学等),依托并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应用外语专业群(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

启动新一轮学校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做好相应的配套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多元评价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需”、“扶特”,分批遴选68个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作为学校特色发展领域;组成1012个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推进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学校之间、学院之间和专业之间跨领域合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整合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上海市级精品课程12门、重点课程10门、上海市级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建成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3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以上;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项。

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以评促转、以评促建”,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问责制。根据管办评分离原则,组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办公室,负责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做好对国家和上海市达标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化、可测化转换工作,建立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质量监控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运营模式;严格按照合格指标,每年对学校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开展周期性的专业评估。将达标评估指标作为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年度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完善内涵建设绩效考核制度。

在优化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产生12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做好在“十四五”时期申报新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战略规划。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各专业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施以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模拟操作、校外基地实习、创新创业活动、海外实习交流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不低于95%,签约率不低于70%,专业相关度高于50%,就业现状满意度高于70%;大学期间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的比例高于2%,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大学研究生的比例不低于2%。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34项,产学研及服务社会方面取得应用研究成果35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学校设立创新创业中心,由其负责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协调各单位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教学、实践管理和研究开发的各项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根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需求导向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营造跨部门联动和校企深度融合的环境,强化“需产学研用”的深度对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渠道。结合专业教育,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创业教育。实施课程论文(设计)、社会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的“三文”制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

(三)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

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学校拥有2个以上由国家批准立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中外校际教育交流项目,占专业数的50%,学生覆盖面达40%以上;学生在学期间,30%以上有13个月海外学习经历。

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新机制、新模式。申请国家立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外国专家聘用权,加大聘请外籍教师力度。与境外知名大学进行教师交流,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举办国际会议。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使党组织在党建、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中起领导作用,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改革发展中起保证作用,在学校依法办学和维护各方权益中起监督作用。

党建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党组织工作保障机制,依法加强党组织在学校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和民主党派在学校民主科学决策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凝聚力工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尤其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使教职工有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集聚各方力量促进学校发展。加强学校信息公开和事务公开,建立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多样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资助管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职能。继续完善安全稳定工作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努力通过上海市语委的语言文字评估。严格按照上海高校文明单位创建评价体系,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将创建工作融入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

(五)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教师和管理两支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底,每个专业有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的数量不少于7人(1人不兼2个及以上专业的教师),其中1人具有行业经历,高级职称教师不少于3人,其中1人具有教授职称。到2020年底,学校教学人员数量达530人;专职专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比例有较大增长;非语言类“双师双能型”教师占70%以上。

两支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着力引进学校发展急需的学科带头人、海外优秀教师、行业公认专才等高层次和关键人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引领专业建设,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强学术带头人与教育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加大选派骨干教师赴海外培训的力度,提高专业水平与外语授课能力,增加管理人员赴海外学习机会,提高学校办学能力;推进实施骨干人才的国内培养计划,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程,有计划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完善各级各类岗位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加强教职工职业生涯教育与发展支持;完善教师教学科研业绩考核办法和聘任制度;完善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淡化管理人员行政级别,探索实行职员职级制度,推进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正常薪资增长机制。

(六)完善治理结构和教育管理体系

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党委监督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探索贤达特色的管办评分离机制,遵循权力制衡、专业引领、民主参与的原则,理顺董事会、校长、党组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权利主体的关系,实现“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目标。到2017年,学校初步建成全方位高效能的办学保障体系。从2018年起,学校开展相关年检,校长、党委书记、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二级学院院长每年应总结汇报制度执行情况。

进一步调整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强化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和思政(基础)教学部(“五院一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群管理,适应教育国际合作需求。学校通过目标责任制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实现对二级学院的管控。根据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优化行政管理结构,精简办事流程和审批事项。将信息化作为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大数据对决策的支撑能力。

(七)完善崇明校区教育教学条件

崇明校区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主要目标为:2020年建筑面积约19.21万平方米,与已完成的一期建筑面积7.46万平方米合计为26.67万平方米。教育用房和学习资源满足培养12000名学生的需要;到2020年底,建成万兆核心、千兆接入的校园有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生宿舍校园网络全覆盖;生均藏书量、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教学评估要求。

崇明校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崇明校区二、三期校园工程建设,规划占地面积370亩;教学区建设商学院等二级学院教学楼,学习资源中心、行政楼、接待中心等教育教学设施;生活区建设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生活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完成校园网项目建设;完善校园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平台功能,搭建教学科研管理数据中心,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建设学习资源中心,其中,数字图书馆建设确保电子信息资源购置经费年增长率不低于10%;逐步将电子信息资源的覆盖面拓展到各主要语种和相关学科;继续开展回溯建库工作,建立图书馆书目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