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辅导员成长平台,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4月7日下午,学生服务管理中心在国交楼312室开展辅导员工作室申报答辩会。校党委副书记王科、学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涂丽萍、教务处处长黄晓全、科研处处长蒋希众、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玲、学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彭煜铭出席会议,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学工部部长张园园主持。
张园园部长先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工作背景、意义与目标、申报遴选、项目支持计划进行深入阐述。答辩会采取“展示+答辩”形式,参与答辩的6个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依次从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和预计成效等方面进行汇报。期间,与会评委针对各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实效、精准定位、资源整合、亮点聚焦和创新应用等,进行了现场提问,并从理论高度、实践创新、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工作室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明晰方向。






答辩结束后,黄晓全处长和蒋希众处长对本次答辩进行总结点评。黄处长指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方案需立足学生需求分析,细化分层行动计划,确保特色亮点与前期基础形成逻辑闭环。蒋处长强调辅导员工作室需优化结构、明确目标,注重成果转化,并针对就业难等痛点探索创新路径。
王科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是提升辅导员课题研究能力的良好起点,也是打造辅导员人才梯队的重要举措。他提出四点工作要求: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学习上级文件及兄弟院校经验,明确“专业特色+育人导向”的定位;二是要构建孵化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落实经费预算,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三是要深化专业赋能,结合学科优势凝练特色工作法,通过课题研究、案例开发提升队伍职业化水平;四是要突出成果转化,聚焦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重难点问题,打造可推广的育人模式,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本次答辩会的开展为辅导员团队搭建了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也为构建辅导员学习成长共同体注入了新动能。今后,学生服务管理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研讨,切实发挥辅导员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我校思政教育和学生工作提质增效。
供稿 | 学生服务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