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开信息

【喜报】我校任立卓老师主持项目获评“2025年度上海高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优秀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2025-11-21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1113日,上海市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正式公示“2025年度上海高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案例”评选结果。由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任立卓老师主持的“崇明行动 ACT”项目凭借在非遗保护、艺术创新与乡村美育等方面的系统性探索与显著成效,成功入选“优秀实践案例”,成为上海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之一。

本次评选由上海市教委指导,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及《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高校艺术资源深度融入乡村建设。经材料审核与多轮专家评审,全市共遴选出12个“优秀实践案例”,“崇明行动 ACT”位列其中。

2020年上外贤达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发起“崇明行动 ACT”项目以来,紧扣《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非遗保护政策,以崇明本土非遗为切入点,构建“科技赋能—产教融合—美育下乡”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

“崇明行动 ACT”项目团队开展乡野调查

项目团队通过科技赋能,对崇明传统竹编技艺开展系统性数字化抢救。累计记录167件竹器实物、78款编织纹样、94件三维模型及32位传承人资料,构建起国内首个区域性竹编工艺数据库,并出版《崇明竹编》等专著,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空白。

竹编编织逻辑与三维建模

在产教融合层面,项目将非遗品牌创新纳入教学实践,为崇明糕、米酒等传统产品重塑文化IP,设计融合AR互动、环保材质与地域美学的包装体系。2025年新包装上市后,崇明糕销量实现翻番,有效激活了非遗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崇明米酒包装设计

崇明米糕包装扫码动画截图

此外,项目坚持美育下乡,开发三大系列共10个非遗美育课程包,深入崇明7个乡镇,面向留守儿童、待业妇女及残障群体开展公益教学。2025年以来,累计培训孵化30名乡村手艺人,惠及超400人次,既传承了文化根脉,又提升了乡村居民的就业能力与文化自信。

堡镇小学、长兴小学,竹编拼图课程

崇明妇联土布手机袋课程

“崇明行动 ACT”不仅搭建起高校艺术教育与乡村需求之间的桥梁,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助力崇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活化示范区。


项目负责人任立卓老师现执教于我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公共艺术与非遗保护研究。自2021年起,他主持上海市教委《崇明非遗文化艺术创新工作室》项目,与王源、杨依伦、刘建平、李雁、李浩然等成员组成团队,依托数字光线教研中心提供支持,携手开展非遗展览、学术论坛与社区工作坊等多元实践活动。该团队融合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与数字技术,在推动非遗活化与公众参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成果多次获新浪、腾讯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供稿 | 艺术与传媒学院